第二百二十八章 廷论(1 / 2)

大唐侦察兵 半江 1319 字 4天前

就在张允文有些忐忑不安的时候,只见文臣这边一名身穿紫袍的官员出列,沉声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突厥世为寇盗,百姓之仇也;今幸而破亡,陛下以其降附,不忍尽杀,宜纵之使还故土,不可留之中国。夫戎狄人面兽心,弱则请服,强则叛乱,固其常性。今降者众近二十万,数年之后,蕃息倍多,必为腹心之疾,不可悔也。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,郭钦、江统,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,武帝不从。后二十馀年,伊、洛之间,遂为氈裘之域,此前事之明鉴也!故老臣也不愿迁胡人入兖豫之间,免趟覆辙!”

这人却是魏征。

见魏征都如此说了,李世民顿时“嗯”了一声,说道:“魏卿此言有理!”

这时候,那温彦博又道:“王者之于万物。天覆地载,靡有所遗。今突厥穷来归我,奈何弃之而不受乎!孔子曰:‘有教无类。’若救其死亡,授以生业,教之礼义,数年之后,悉为吾民。选其酋长,使入宿卫,畏威怀德,何后患之有!”

李世民点点头,目光在其他朝臣上扫过:“其他爱卿呢?难道你们没有什么可说的么?”

长孙无忌、房玄龄等人顿时齐声道:“臣等附议!”

李世民见状,微微一笑,身旁的刘贤处拿过几张纸,然后笑道:“朕昨日收到一封奏章,上面记载的便是关于这突厥的安置问题,诸位爱卿可以传阅一下!”

说着,又递给刘贤,让他送至阶下。

于是,张允文手书的五张纸便在众臣之中慢慢传阅开来。

众臣看了这纸张之后,或是闭口不言,作高深莫测之状;或是轻轻一笑,不置可否;或是冷笑一声,随手递给下一人。就这样,薄薄的五页纸很快就在众大臣手中传完了。

张允文也做了个样子看了一下,然后便将纸张递给下一人。

这时候,张允文感觉有人在看自己,抬头一瞧,顿时瞧见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二人意味深长的目光。

“诸位爱卿,看了这奏章,可有何看法啊?”李世民笑问道,见众臣不言,他咳嗽一声,沉声说道,“此本奏章,共献三策。其一,拔突厥之中健者编练成军。其二,迁突厥之众于江南。其三,凡突厥未嫁之女子,皆嫁汉家男子,男子皆娶汉家女子。其四,令突厥皆习汉话汉文,不得说突厥语,书突厥文。其五,凡突厥十岁以下者,须集中起来教授儒家典籍!呵呵,诸卿以为这五策如何啊?”

见李世民又问了一遍,那温彦博顿时出列道:“微臣以为,此策谬矣!其一,那编练突厥成军,其军何人可控,何人能驭?其二,为何迁突厥于江南,而非燕赵,要知江南之地,气候大异于塞外,如是水土不服,其必生乱。其三,通婚嫁娶之事,若是由官府强行要求,恐怕会有后患啊!”

此言一出,那魏征也出列道:“若是远迁江南,所费巨靡,恐得不偿失啊!”

李世民沉吟片刻,向其他大臣问道:“众位卿家的意思呢?”

长孙无忌捻须笑道:“微臣对着五策倒是挺赞同的。尤其是后面三策,与突厥通婚,禁其文字,教其幼子,几十年之后,这些突厥人那里还会记得突厥,只会说汉话、写汉字,只记得自己是大唐人!此三策甚妙,微臣赞同!”

房玄龄也说道:“选江南之地,看似遥远,却是非常合适!有运河之便利,二十万众数月即可到达江南。虽说其间会阻绝航道,但若欲求长远,断这短短的数月又有何妨?至于水土不服,生出乱子,我大唐既然能在草原上灭了突厥,难道还害怕那些离开草原的突厥人么?况且其精壮已在军中,他们有何能力可乱?待到婚姻一通,风俗文字一变,谁还会去乱?所以微臣亦是赞同此五策!”

李世民闻言,不由微微颔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