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想住天字一号房的,可惜被人捷足先登,只好住进了天字二号房。
一号房住的应是一家三口,时有小儿哭闹,扶桑听着,很难不想起小船儿,也不知道他这段日子乖不乖,有没有好好吃饭,生病了不曾。
有人敲门,是小二送来了饭菜,扶桑戴上帷帽,还没走到门口,忽然听见一阵乱响,紧接着响起孩子的哭声。
开门一看,门外一地狼藉,饭菜和碗盘的碎片四溅,孩子在这边嚎啕大哭,小二在那边傻站着,一脸无措。
孩子的爹娘从隔壁天字一号房快步走出,小二这才回魂,磕磕绊绊地向他们解释,是孩子在走廊乱跑时撞到了他身上,他想躲没躲开,手中的托盘却不小心翻了。
孩子他娘上上下下检查了一番,所幸孩子并未烫伤,只是外袍上溅了些菜汁而已。这对夫妻十分善解人意,不仅没有怪罪小二,反而还要赔扶桑一顿晚饭。
“不用不用,”扶桑摆手拒绝,“孩子没事就好。”
夫妻俩便也没有坚持,带着还在哭泣的孩子回房去了。
等扶桑吃完饭,天已黑透了。
他想洗个澡,又怕身子太虚,容易着凉,正自犹豫,听见敲门声,温和的男声道:“我是天字一号房的住客。”
扶桑拿起帷帽,顿了顿,复又放下,走去开门。
对方看到他的脸,明显怔了一下,蹙眉道:“公子瞧着似曾相识,我们以前是不是在哪里见过?”
扶桑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的眉眼,强自按捺着心里翻涌的情绪,轻笑道:“我曾路过旸山县,与陈公子有过一面之缘,对陈公子的才名也有所耳闻,想必陈公子如今已金榜题名了罢?”
这位“陈公子”,正是旸山县那位大才子陈怀顾,澹台折玉曾对他施以援手,助他逃离父亲的掌控。
其实扶桑之前就认出他了,因为他的眉眼和春宴特别相似,正因如此,扶桑才会对他印象深刻,时隔两年还能轻易认出他来。扶桑之所以没戴帷帽,也是想清清楚楚地看一看那双与春宴神似的眉眼。
陈怀顾又盯着扶桑看了片刻,猛地心头一震:“你是——”
“我是谁并不重要,”扶桑轻声打断他,“我只是个萍水相逢的路人而已。”
陈怀顾哑然少顷,神色恢复如常,低声回答扶桑刚才的问题:“托那封引荐信的福,我成了崔太傅的门生,并在来年的考试中被圣上点为探花,如今在翰林院任修撰一职。”
“修撰……是掌修国史的官职吗?”